Wednesday, June 4, 2025

復盤

日本蜜月之旅,回來了

出發那天,興奮和期待充滿著內心,一切似乎也很順利。可是後來,甚至是抵達日本的第一天,我們就開始有了摩擦。大概第三天吧,他還感冒了,我也被傳染了,身理的虛弱加上相處溝通的差異,一再考驗我們之間的情感。難怪有人說,一定要和自己愛的人至少出國旅遊一次,在陌生的環境,才能看出彼此的真性情。還好的是,正如每一次的爭吵,我們可以很快就和好。我想,這是遠距離戀愛無法避免的弊病,雖然結婚了,我們依然需要經歷比別人長一點的磨合期,加上兩者都有好強的性格,就當做“不打不相識”吧!回來後,兩人都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反省一遍,當然身為理工男,他研究腦迴路更甚於自我反省,算了。

關於在日本所見到的美景,所體會到的快樂,依然是美好又珍貴的,暫且不在這裡贅言。看什麼時候有空,我再好好將照片和影片整理整理,分享給大家。還是要感恩陳先生,反正我的日子就是不能過得“死水一潭”啊!

生日,過了

生日當天,全家人都給我留言祝福,上次撕破臉的姐姐,還是第一個發來訊息。唯獨媽,在群裡簡單留言說,她今天受持八關齋戒,無法用手機,然後,就沒了。有一位專欄作者老師,不曉得從哪知道我的生日,給我送來了飲料和蛋糕的優惠券,可惜我人沒在馬來西亞無福消受。過去曾匿名把蛋糕送到我家裡的他,如今也在海外拍攝,彼此祝福,這樣挺好。一直到晚上,被我要求當天不要加班的陳先生提著巧克力回來了,兩人又因為烹飪意見上的差異起爭執。也許有壽星的加持,兩人都將火藥味降到最低,好好吃了一頓煮壞了的晚餐,相安無事地度過了我的生日,哈哈哈……

生日當天,其實我讓自己忙了一整天,清潔打理、烹飪,原本說好當天不上班,下午還忍不住打開電腦完成了一篇文稿交上去,似乎讓自己過得太清閒就會有罪惡感。直到第二天,我才打開Neflix,悠閒地將劉若英的新作品一口氣看完。是的,親愛的,我看完了,也一直想起妳。妳最近過得還好嗎?之前約好了要通話聊天,但我始終對於刻意的約會,感到有點不知所措……

回高雄,又回來了

不曉得這是第幾次回去了,回去前夕,我還問了問他:這次我可不可以不跟?後來因為不捨得讓他失望難過,最後還是答應了。身為i人,配合他的行程,其實還蠻累的。除了要融入他多元的社交圈,從醫師、農夫到社運人士,還要與他家人保有得體與禮貌的互動,讓我消耗不少能量。

有點不習慣台灣人的交際方式,曾經被第一次見面的台北人連珠炮似地提問,從職業到夫妻打不打算生小孩,問題不止多又相當隱私,讓我措手不及!這次回去,也好幾次被“關心”生小孩的事,我好想說:幹!關你們屁事哦~哈哈哈……

不過這一次回去,家婆和我聊了許多,她又提及了陳先生小時候的意外事故,還有他們家的親戚朋友,以及自己的身體病痛,不多不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。尤其談到生小孩這一塊,她突然冒出了一句,說我年紀也不小了,考慮到身體狀況也不會勉強我生……

回到北部,我發了一封訊息給兩老報平安,隨後收到家翁的回復,內心暖暖的。感恩,雖然親父母遠在家鄉,但因為嫁入了陳家,我又多了一對父母的關愛。祝願全天下為子女操心的父母們,都能平安、健康。


2025,剩下半年

過了生日,意味著年已過了一半。再過兩天,就是結婚一週年了,我似乎也漸漸適應了台灣的生活。只是,在時間的鋸齒縫隙中,依然覺得自己的腳步過於緩慢,仍有許多尚未掌握的知識,還有許多方面等待我去提升與突破。

無論是跨年之際,自己的生日或者每半年,就像一個驛站,讓我能夠好好放下內心的焦慮,整頓自己的腳步,為過去的日子復盤。

下半年,我準備好了,我們一起披上智勇雙全的盔甲,再次出發吧!

Tuesday, April 29, 2025

解決問題

過兩天,又要回他老家了,老問題就像在熱鍋中遇熱的玉米粒,爆開了花。

妳說得對,我們不能一直卡在相同的點,他甚至也說了妳上次說的那句“要能同甘共苦”。

後來,我仔細地想一想,不對。不能因為討好,而一再忽略其中的不對等關係。先說所謂的“共苦”,其實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苦,對方並不覺得,那何來共苦呢?因為觀念上的差異,導致對方覺得我的不配合不僅不解決問題,而且還將問題擴大!所以,我反問對方,在只有我覺得苦的前提下,所以我應該繼續委曲求全,繼續配合到底?難道這就是最好的、僅有的解決方法嗎?再來,所謂的“同甘”,都是一個人自以為是的安排,而另一個人只能配合,這真的是“同甘”嗎?說要解決問題,那為何當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,對方又不高興了呢?到底我們對彼此的期望,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?

一直圍繞著灰色地帶爭吵的我們,其實都不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裡。直到坦誠之後,才豁然開朗。我像一只猛獸,將控訴用理性的方式一一闡述。我不喜歡的是他們家的髒亂,而不是他的父母。我不喜歡他一邊嫌棄自己的父母,甚至惡言相向,轉過頭卻又希望我可以用正常的心態來孝敬、陪伴他的父母。

其實,在我猜對了對方之所以會有矛盾的行為,是因為內心對原生家庭深層的自卑感後,他瞬間從原本扮演救世主的姿態,轉為受害者。我沒有特別想要安慰,也不想繼續控訴,只是一再聲明自己的立場和感受,讓對方知道,我也有選擇的權利,而不應該被連他自己都沒發覺的傳統父權主義給綁架。

既然嫁給了他,尊重彼此的父母家人,這是應該的,也是我做得到的。我不會阻止對方回家,更不會因為對方不跟我回家而不高興。但至於孝敬陪伴自己的父母,怎麼可以寄託在媳婦身上呢?更何況孩子本身都做不到,也不願意做!是要我來彌補你心中的遺憾嗎?我看到了他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即恨又愛的矛盾,我也看到了他的父母用錯的方式來關愛孩子,我告訴他,我這不是埋怨,我是心疼。

另一方面,他也似乎對“吃苦”這件事有很大的迷思。因為自小看著自己的母親吃苦耐勞、辛苦賺錢的模樣,他認為自己的太太也不能過得太爽,一直認為居家辦公的我其實還不夠努力,不思進取。因為父親的柔弱,他媽成了女強人,甚至控制全家人的“一家之主”。家婆如今活到了七十幾歲,還不願意退休,就算兒媳回家也會選擇賺錢而不待在家裡。然後他又很矛盾地認為,既然孩子回來了,母親就應該像個正常媽媽那樣為孩子準備三餐。但是我發現,即便她媽準備了整桌食物,他還是會嫌棄說不想吃,因為難吃。

如今,他仿佛複製了母親的個性,再來將對父親的怨氣發洩在我身上。他一邊埋怨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虧欠,一邊做著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舉動。就算興趣相同,但他對我就像他媽對他那樣,在還沒完全了解之前,就會對我的選擇諸多批評,嗤之以鼻。

一開始,我經常會因為他的語言態度感到受傷,也曾經因為他朋友輕輕的關心問候,眼淚就掉了。那時,他還會說我是“玻璃心”呢!不過漸漸地,我的心仿佛也被錘煉成金剛心,更多的原因是因為,我看透了他偽裝成強者背後的真正原因。

他一直認為,自己要承擔很大的責任,要變強大,才能幫助更多人。但是,他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內心,反而認為我的情緒不穩定。當我告訴他,一個人唯有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,才能對別人付出真正的關愛。就算要我承認自己軟弱,我也沒關係,至少我誠實面對自己,並且一直都以提升自己的理念在生活。一下子是強者,一下子是受害者的心態,反而才是不穩定的。

不要在被戳破的時候,再用原生家庭來當藉口。沒錯,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很大,一個人要很努力、很努力,才能掙脫並且活出自我。但你必須清楚知道,自己的人生自己創造,我們如今已經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,我們得學習摒棄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,這樣才能避免下一代經歷我們所經歷過的痛苦。就算沒下一代,我也不想讓自己在這個家庭裡成為受害者,我不願意。

我們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軟弱吧!直視並且調整,這才是真正的強者,這才是真正地解決問題。

Monday, April 14, 2025

長大。勇氣

有時候我會想,多少女人因為婚姻,而失去了自己?

又有多少個女人,因為婚姻,而誕生了全新的自我?

原本在血液裡流淌的基因,因為婚姻生活,而被迫壓抑甚至扭曲,直到離婚後,才又重新顯現施展。因為愛,女人為家庭做出的犧牲,從生理到心理、環境的改變,實在很大,應該有比男人更大。

結婚後,我一直提醒自己:不要失去自我。

兩個人要在一起生活,方方面面都是需要磨合、學習,是一種挑戰,也非常考驗智慧。

當期盼變成無形的壓力,當口頭的期盼和行為的反差變成自相矛盾,我必須保護自己的內心。

記錄一次我不跟先生回婆家住,自己訂了民宿自己玩的四天三夜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天從民宿醒來,狀態超好。


第一天從民宿醒來,狀態超好。

仿佛回到20幾歲,一個人義無反顧的背包流浪。

我不希望自已一直停留在長不大的階段,但我也不願失去追尋獨立自主的勇氣。

四月天

不知道為什麼,今天就是想來這裡寫點東西,記錄記錄。

其實剛來台灣,我有重拾寫日記本,奈何覺得還是這裡比較舒服自然。

四月週末,我開始去上課了。班上大約50名同學,分別來自泰國、越南、印尼和馬來西亞,越南人數最多,超過半數。課程只有五堂,每一堂8小時,最後一天教學演示和評估通過後,就能獲取在台灣小學教母國語言的資格。

不得不說,若台灣人本身要當一名正式老師,是需要經歷多個階段的,包含修畢「師資職前教育課程」並取得相關證明、通過教師資格考試、完成教育實習,最終參加教師甄試,才能正式成為教師。所以,新住民語文教學培訓課程,是速成班,也是加入台灣教育體係的黃金機會。

然而,我對教學的興趣沒有很濃厚,但是我喜歡小朋友,加上我對自己的馬來語程度有一定的信心,於是就來了。在班上,我認識了另外5位馬來西亞同鄉:靜姐,在台灣待了30幾年,兩名孩子已經在大學唸書,一位在國中;另一位是40幾歲帶著一位6歲小女兒的玲姐,開著先生的貨車來上課;宏哥,在台灣待了十幾年,全班身材最高大也表現最積極,目前待業中;另一位跟我同樣住龍潭的85年生小君,自稱在大馬曾替OldTown老闆創業初期時打江山,但跟我一樣有駕照不敢開車;最後一位是全班唯一的正牌馬來人哈娜,88年生,跟隨馬來老公定居台灣,也在台灣待了6、7年左右,會說中文,還在台灣考了駕照。

對於我來上課,陳先生是很鼓勵的,他一直希望我能夠很快融入台灣,可以獨立自主(但也可能這只是他那回避型依戀人格在作祟,說來話長,有機會再補充)。第一天下課,陳先生就說自己的車子還在保養,沒能來接我,讓我自己坐公車回去。還好,我在車站等車時,遇見了一位非常善良熱心的女老師,婕安。對方剛好也跟我想搭同一班公車,還會在同一站下車,於是我們就加了好友。她還教我如何看公車時刻表,在我轉車時陪我等車,真是讓人感動不已!

我的確很希望自己可以趕快適應台灣,無論是這裡的天氣、食物、文化或職場等等。偶爾,還是會受到無力感的突擊,但是依然有不放棄的決心。或許年紀越長,也才能體會到,過去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。

有自己的朋友圈,不再一直圍繞著陳先生,是當務之急。感謝他的用心和付出,也明白他之所以苛刻的用心良苦。保有自己的實力和獨立,是自己的護身符。讓自己變成有能力的人,也才能幫助自己和別人。

後記:來台灣差不多半年,經歷了一季冬季,開辦了台灣手機號碼,漸漸有比較踏實的感覺。

Friday, February 14, 2025

決裂

十幾年前不經意的一句話,她記恨心裡。

今天,爸突然發覺靜七離營日期是24號,而我當初根據海報裡的日期,誤以為23號就能離開,早早已訂了24號的機票,如今車票、火車票甚至飯店都訂了,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提前離營。

原本這只是一件小事,只要我改車票,並且通知主辦方要求提前離營,就解決了。但是在決定離營車票的時間時,姐突然插嘴說,連午餐都應該打包,趕緊離開,免得回到吉隆坡碰到下班高峰期,兩老會受不了。

可我認為,大可不必如此緊張,用了午餐再離開也不遲,一來不給主辦方帶來太大的困擾,二來不讓爸媽吃得如此狼狽。

不料,當下的一言不合卻成為了導火線。她突然斥責我不了解狀況,然後將當年我不讚同爸從北往南去幫她把車子開上來,一句無心的「妳自己不會開上來嗎?」拿出來說嘴。結果事情越演越烈,我也不甘示弱地說,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,就事論事,我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,她也未必了解狀況……結果她卻說,有能力當初報名緊急聯絡人就別放她的名,而且還是沒有先詢問過她的同意……

她還說,打從一開始她就不讚同讓爸媽去參加。(可是我找回記錄,發現當時報名後通知她她還有回復ok)。後來越扯越離譜,還說如果我有能力,過年時就自己去送機……

後來的後來,她直接在爸媽面前發威,說明天她不載,讓我們自己打車去火車站。我在房裡,聽見她對爸怒吼,說當初她需要幫忙時,也不見得我們幫她……

在房裡忙著搜尋如何預定車子的我,隨後就聽見爸打電話的聲音,他托表弟明早過來。我的淚水,不聽使喚地一直流下來。

如今,距離事發當下已經四個小時左右,陳先生像當初我差點趕不上飛機的那天,斷聯。

難過、失望、懊惱、心疼,在心裡翻攪。

今天,是情人節,對親人難過的情人節。


Wednesday, January 8, 2025

世界一直在變,你呢?

部落格,一轉眼已經14年。14年,一個初中二的青少年。

剛跑回去看看自己寫的第一篇、第二篇……也讀讀大家給的留言,那是曾經多麼美好的時代,社交媒體還未泛濫,大家用心分享、記錄。

發覺,我越活越粗糙,是情感上的粗糙。說是啟動保護機製,抑或成年人不該多愁善感,卻也不得不承認,已經漸漸向身理的退化妥協。

我們從剛踏出社會的新新人類,到成為職場老鳥,有人結婚生小孩了,也有人離婚也再婚了。時光像從百葉窗縫隙間投射進來的日光,在每個人的身上轉移,然後悄悄汲取了人們身上的某個部分。

你跟時光交換到了什麼寶貝?我放掉了主播夢,換來了編輯的身份;用單身,換取了人妻的身份……前十年,我一直深信自己與身俱來的特質,會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。後十年,我開始焦慮掙扎,試圖證明自己依然握有一副好牌。

昨天終於把電子書《被討厭的勇氣》讀完,書的結尾提到:

自我接納是其中的重要一步。如果你能夠擁有“甘於平凡的勇氣”,那麼對於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。普通並不等於無能,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。

當然,這是截取某段的話語,如果片面理解可能會誤以為是提倡“躺平”。其實,作者強調“活在當下”的重要性,因為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組合而成的,不要將人生解讀為一條線,而要理解成點的延續。“當下做了即完成”,好好認真對待當下每一刻,謹慎做好現在能做的事,就是幸福。 

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換來了一些對生活的歷練,也換來了對整個世界與生命的敬畏。當世界越來越多詐騙,我們在防範的不安之中,能否堅持住對自己的坦誠與接納?即將邁入40歲,我希望自己會越來越喜歡自己,也越來越感謝自己。


Saturday, February 17, 2024

修行要趁早


過去所接觸過的出家人,多是東奔西跑、辦法會。可能因為這樣,縱使有過念頭,我依然下不了決心要出家。在想,出家會不會只是從一個坑跑入另一個坑?如果斷不了習氣,依然汲汲營營地,也只不過是理了一個光頭、換了一身的造型而已。

前陣子,去參加了法鼓山僧伽大學所舉辦的生命自覺營,8天7夜的課程設計得很好,幫助我們從知見上釐清了生命的面貌、了解出家人的使命,也教導了我們行儀、戒律、禪修、梵唄,再鼓勵大家發心立願。這不但讓我對出家這回事有了嶄新的看法,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更踏實的方向。更重要的是,我從中還看見了出家人所展現出來的行儀,內心所散發的慈悲與安定,加上法師們個個自信、幽默地分享佛法,慧心妙舌,讓我不禁讚歎、心生向往。

還記得報到那天,就有領隊輔導法師的陪伴。兩位法師長得嬌小可愛,常培法師慈眉善目,寬永法師親切穩重,雖然在自覺營期間我們沒有特別長時間的交流,卻在每一次的交流當下,讓我感受到一股安定的力量,至今印象深刻。常培法師您說:「……可是因為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出家,所以過去走過的那段,對我而言也是一種獲得……」深深撫慰了我。離營那天,法師親自帶我清洗衛生間,彎腰洗刷馬桶的身影,久久在我腦海裡抹不去。

除了輔導法師,也來介紹一下親愛的組員。我們第七組共有10人,4位來自香港,4位來自台灣,1位來自澳門,還有1位來自馬來西亞,也就是我。當中有聰穎活潑的侍茶師,風趣幽默的品酒師,有法律系畢業、凡事深思熟慮的她,也有熱衷於打坐的智障人士照護助理等,可說臥虎藏龍,各有特色。直到離營那天,我依然不曉得大家的俗名,但是深深感恩善因緣,讓我們相遇,尤其感謝那位經常在餐桌和淚流不止的時候遞紙巾給我的善友。

修行不是一時的感動,而是日積夜累的精勤。為了鼓勵大家繼續精進,也為自覺營所產生的共修力量保溫,離營後,小組製定了一個定課表,讓大家可以繼續在每天做功課後打卡。雖然大家各分東西,但知道大家都還在各自努力著,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棒!

張愛玲說,成名要趁早;我覺得,修行更要趁早。自覺營,其實在疫情爆發前那年我就有留意到,當時報名的年齡限制是35歲為止。結果那年因為疫情去不成,我以為再也沒機會參加了。3年後活動再度重啟公開,參與年齡正好提高至40,讓我幸運地趕上了尾班車。

這應該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參加短期出家了。有時候會想,如果我早一點認識法鼓山,而不是兜兜轉轉好幾個道場,也再年輕一些,也許就不會至今還站在這裡。然而,我知道自己應該感謝過往,是那一段段跌跌撞撞、摸爬滾打的經歷,把我帶到這裡,讓我變得更成熟,擁有更堅定的信念。

#第二十一屆生命自覺營心得感想之二

Tuesday, February 13, 2024

自覺覺他,與過去和解,向未來立願




不曉得什麼時候開始,我一直對出家人的生活有一種憧憬,也曾想過要成為一名出家人,也許認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,但礙於信心不足,所以一直保持觀望。

2023年10月22日,我報名參加了法鼓山第21屆生命自覺營,並在11月14日收到了錄取通知函。回顧上一次短期出家,距今也已有整整14年了。在這之前,其實一直想要改變生活現況,也在幾項選擇中徘徊,但最終決定遞交辭呈,讓自己透過短期出家來沉澱自我,直視內心。

年初的台灣,尤其山上,溫度濕冷。身穿羽絨衣和圍巾,帶著你為我准備的御寒睡袋,來到耳聞已久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。一想到有機會可以在這裡掛單修行,內心十分激動,也很歡喜。親切和善的輔導法師和外護人員熱情的迎接,讓遠道而來的我內心多了一份安定,就這樣開啟了8天7夜的修行生活。

「我不玩了!」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為學員帶來的第一堂課——「出家的意義」,間中分享了一則《Princes et Princesses》(by Michel Ocelot)的法國短片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王子說服公主與他親吻,一不小心讓他們失去人身,持續變成不同的形體面貌,一下子是蝴蝶、一下子是大象……兩人怎麼都無法接受現況並達成共識。法師說,輪回的主因是因為:我們期待未來,永遠不滿,進而追求與渴望欲求(求變);又對過現擁有的不捨,想要恢復,並佔有貪愛(求穩)。這讓我想起了一直害怕一成不變的自己,也想起了婚姻觸礁的妳。某天在餐廳裡聚餐,聽妳娓娓道來先生的出軌,說自己因為心有不甘而持續內耗多年,只因為不想拱手讓人……

英國詩人奧斯卡·王爾德在其喜劇作品〈溫夫人的扇子〉中說:「世界上有兩種悲劇。一是想得卻不可得,另一個得到想要的。後者比前者更為悲慘,是實實在在的悲劇。」這樣的說法,咋聽之下顯得很悲觀,但若明了「無常」的道理,卻又真實不已。在這喜樂交悲的人生劇場中,你還想玩嗎?若不,你又敢喊停嗎?

在整個短期出家的過程裡,腦海就像跑馬燈一樣,過去的生活片段不斷湧現,一幕又一幕,從中看見了過去的自己,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歲月裡作抉擇。為了理想生活,我兜兜轉轉,獲得了又失去,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,不斷地學習、犯錯,曾經開心滿足過,也失落失望過。我還曾經阿Q地自圓其說,表示自己五十三參,但發現一直無法安定的自己,帶來更多的是迷茫和焦慮。

常格法師所帶來的「僧命之道」課程,讓我深深地省思:我拿我的幸福、我拿我的幸運做了什麼?我發現,自己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無法明確地選擇,而無法選擇是因為對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認識。過去的自己太貪心了,我兩邊都想要,也因為這樣,而被標籤為「不僧不俗」。可是我並沒能自我肯定,反而一直在自我懷疑中,也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方法和方向而陷入痛苦……

法師也在課堂上分享了一部短片——《Happiness》(by steve cutts),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。記得課堂裡有一名學員表示,他看到片尾中的老鼠被夾在老鼠夾上卻沒有作出反抗而感到訝異。我們不都是如此嗎?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,我深深體會到,一個人想要脫離社會階層和生存模式,是非常困難的。也因為如此,想要在日常生活裡修行的人總會顯得格格不入,更容易感到「孤單寂寞冷」~ 這讓我發現,善知識的重要,還有共修的力量。

聖嚴法師在《牛的印跡》一書說:佛教徒的修行,最基本的是:「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,肯定它,有自知之明,就會有真正的自信。」而出家,就是學習消融自我的一個過程,持戒梵行,從穿著到髮型等小處防微杜漸,修習戒定慧,以出離常、一、主宰的自我中心。

「善哉解脫服,無上福田衣,我今頂戴受,世世不捨離。」捨戒那天,我以為自己這次不會哭了,但是脫下幔衣要交出去的當下,淚水怎麼都止不住,強忍著淚水卻讓雙肩都在抖動。也許,這輩子我沒能出家,但是希望自己能夠發願,持續長養自己的法身慧命,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精進修學。

找到自己人生的著力點,在自身的角色內付出,用自身的能力,為世間添加善因緣,是自覺營帶給我最受用的領悟。法師們的言教和身教,讓我重拾了對學佛的信心。為過去自己的無明嗔恚懺悔,也感恩自己雖然兜兜轉轉了好大一圈,卻一次比一次變得更好、更進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一屆生命自覺營是第21屆,剛好大學時期參加的全國佛教青年社區服務計劃也是第21屆,這兩項都是改變我人生的重要活動。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原來是一种進行式。今年女眾參加者人數剛好是108位,多麼吉祥的數字!非常榮幸自己能夠成為其中一份子。我們這一組組員有來自台灣、香港、澳門和馬來西亞,各有特色,也很有善根,加上兩位嬌小可愛又親切慈悲的輔導法師,讓我感覺自在歡喜。感謝所有成就自覺營的每一位,也感謝協助我、護持我順利參加自覺營的你、妳、還有自己。

第七組

如果有機會,希望你/妳也參加一次生命自覺營。這是我今年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,也是最不後悔的選擇。


第21屆法鼓山生命自覺營

第二十一屆生命自覺營

第七組組員 寬隨 合十

附上文章中所以提到的短片鏈接:

Sunday, December 31, 2023

Bye 2023, Hi 2024!

今天是2023年的最後一天,人在雪蘭莪宿舍,目前是雜誌編輯。

不過上個月辭呈了,下個月將會到台灣參加法鼓山生命自觉營。

離職倒數20天。


回顧今年,我到台灣兩次,見了他。

跌宕起伏的遠距離戀情,終於趨向穩定。

明年,我和他會是我們嗎?


工作的這些年,感覺好不容易也穩定下來了,

得心應手的工作內容,相處融洽的同事……

然而,體內的風向性質,並沒有泯滅。


即將踏入新的一年,免不了來個儀式感,向宇宙下訂單。


明年38,希望自己可以將愛好、技能,與社會產生更多的連結。

今年的閱讀書單,從去年的22本,增加到32本,

看來自己當初決定到雜誌社當編輯的決定是正確的。

面對文字,更加敏銳自信,也透過文字,開拓了自己的見識和人脈。

接下來,希望可以對人文社會更加關注和參與。


他為我介紹了吳明益,但是我發現我更喜歡詹宏志。

今年採訪了幾位人物,他對我說的“蟄伏”,依然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。

對於總編輯一再感慨的年齡與巔峰期,我並沒有完全信服那番說辭,

不過作出了改變,決定離開那不至於原地踏步,但是進度緩慢的舒適圈。

新春主持新書推介

參與舞台劇歌曲創作 

他帶我去山頂喝咖啡 這貓有點兇~ XD

梵高展

兩個瓜,再見啦~

登山記

趴趴走

繼續寫歌,不要停

愛花 就買來送自己吧!

親愛的,生日快樂!

公司“500萬課程”

今年剪了好幾次頭髮呢~

站崗書展

一起看畫展

Fresh Music Awards

搬家啦~ 有窗、有陽光的房間

百歲人瑞

李心潔

弟弟帶爸爸來看演唱會

中秋拓印和製香工作坊

牛牛畫展

抽獎門票

馬大佛學會參訪普門

又買花 就愛繡球花

更新護照


Run Carol Run!

《五月雪》導演和剪輯師 驕傲!

明就仁波切 Vs 李連杰 快樂之道

二手書重生活動 戒不掉的書癮 開心!

2023,再見!

2024,我準備好了,握手。 

復盤

日本蜜月之旅,回來了 出發那天,興奮和期待充滿著內心,一切似乎也很順利。可是後來,甚至是抵達日本的第一天,我們就開始有了摩擦。大概第三天吧,他還感冒了,我也被傳染了,身理的虛弱加上相處溝通的差異,一再考驗我們之間的情感。難怪有人說,一定要和自己愛的人至少出國旅遊一次,在陌生的環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