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February 17, 2024

修行要趁早


過去所接觸過的出家人,多是東奔西跑、辦法會。可能因為這樣,縱使有過念頭,我依然下不了決心要出家。在想,出家會不會只是從一個坑跑入另一個坑?如果斷不了習氣,依然汲汲營營地,也只不過是理了一個光頭、換了一身的造型而已。

前陣子,去參加了法鼓山僧伽大學所舉辦的生命自覺營,8天7夜的課程設計得很好,幫助我們從知見上釐清了生命的面貌、了解出家人的使命,也教導了我們行儀、戒律、禪修、梵唄,再鼓勵大家發心立願。這不但讓我對出家這回事有了嶄新的看法,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更踏實的方向。更重要的是,我從中還看見了出家人所展現出來的行儀,內心所散發的慈悲與安定,加上法師們個個自信、幽默地分享佛法,慧心妙舌,讓我不禁讚歎、心生向往。

還記得報到那天,就有領隊輔導法師的陪伴。兩位法師長得嬌小可愛,常培法師慈眉善目,寬永法師親切穩重,雖然在自覺營期間我們沒有特別長時間的交流,卻在每一次的交流當下,讓我感受到一股安定的力量,至今印象深刻。常培法師您說:「……可是因為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出家,所以過去走過的那段,對我而言也是一種獲得……」深深撫慰了我。離營那天,法師親自帶我清洗衛生間,彎腰洗刷馬桶的身影,久久在我腦海裡抹不去。

除了輔導法師,也來介紹一下親愛的組員。我們第七組共有10人,4位來自香港,4位來自台灣,1位來自澳門,還有1位來自馬來西亞,也就是我。當中有聰穎活潑的侍茶師,風趣幽默的品酒師,有法律系畢業、凡事深思熟慮的她,也有熱衷於打坐的智障人士照護助理等,可說臥虎藏龍,各有特色。直到離營那天,我依然不曉得大家的俗名,但是深深感恩善因緣,讓我們相遇,尤其感謝那位經常在餐桌和淚流不止的時候遞紙巾給我的善友。

修行不是一時的感動,而是日積夜累的精勤。為了鼓勵大家繼續精進,也為自覺營所產生的共修力量保溫,離營後,小組製定了一個定課表,讓大家可以繼續在每天做功課後打卡。雖然大家各分東西,但知道大家都還在各自努力著,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棒!

張愛玲說,成名要趁早;我覺得,修行更要趁早。自覺營,其實在疫情爆發前那年我就有留意到,當時報名的年齡限制是35歲為止。結果那年因為疫情去不成,我以為再也沒機會參加了。3年後活動再度重啟公開,參與年齡正好提高至40,讓我幸運地趕上了尾班車。

這應該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參加短期出家了。有時候會想,如果我早一點認識法鼓山,而不是兜兜轉轉好幾個道場,也再年輕一些,也許就不會至今還站在這裡。然而,我知道自己應該感謝過往,是那一段段跌跌撞撞、摸爬滾打的經歷,把我帶到這裡,讓我變得更成熟,擁有更堅定的信念。

#第二十一屆生命自覺營心得感想之二

Tuesday, February 13, 2024

自覺覺他,與過去和解,向未來立願




不曉得什麼時候開始,我一直對出家人的生活有一種憧憬,也曾想過要成為一名出家人,也許認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,但礙於信心不足,所以一直保持觀望。

2023年10月22日,我報名參加了法鼓山第21屆生命自覺營,並在11月14日收到了錄取通知函。回顧上一次短期出家,距今也已有整整14年了。在這之前,其實一直想要改變生活現況,也在幾項選擇中徘徊,但最終決定遞交辭呈,讓自己透過短期出家來沉澱自我,直視內心。

年初的台灣,尤其山上,溫度濕冷。身穿羽絨衣和圍巾,帶著你為我准備的御寒睡袋,來到耳聞已久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。一想到有機會可以在這裡掛單修行,內心十分激動,也很歡喜。親切和善的輔導法師和外護人員熱情的迎接,讓遠道而來的我內心多了一份安定,就這樣開啟了8天7夜的修行生活。

「我不玩了!」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為學員帶來的第一堂課——「出家的意義」,間中分享了一則《Princes et Princesses》(by Michel Ocelot)的法國短片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王子說服公主與他親吻,一不小心讓他們失去人身,持續變成不同的形體面貌,一下子是蝴蝶、一下子是大象……兩人怎麼都無法接受現況並達成共識。法師說,輪回的主因是因為:我們期待未來,永遠不滿,進而追求與渴望欲求(求變);又對過現擁有的不捨,想要恢復,並佔有貪愛(求穩)。這讓我想起了一直害怕一成不變的自己,也想起了婚姻觸礁的妳。某天在餐廳裡聚餐,聽妳娓娓道來先生的出軌,說自己因為心有不甘而持續內耗多年,只因為不想拱手讓人……

英國詩人奧斯卡·王爾德在其喜劇作品〈溫夫人的扇子〉中說:「世界上有兩種悲劇。一是想得卻不可得,另一個得到想要的。後者比前者更為悲慘,是實實在在的悲劇。」這樣的說法,咋聽之下顯得很悲觀,但若明了「無常」的道理,卻又真實不已。在這喜樂交悲的人生劇場中,你還想玩嗎?若不,你又敢喊停嗎?

在整個短期出家的過程裡,腦海就像跑馬燈一樣,過去的生活片段不斷湧現,一幕又一幕,從中看見了過去的自己,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歲月裡作抉擇。為了理想生活,我兜兜轉轉,獲得了又失去,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,不斷地學習、犯錯,曾經開心滿足過,也失落失望過。我還曾經阿Q地自圓其說,表示自己五十三參,但發現一直無法安定的自己,帶來更多的是迷茫和焦慮。

常格法師所帶來的「僧命之道」課程,讓我深深地省思:我拿我的幸福、我拿我的幸運做了什麼?我發現,自己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無法明確地選擇,而無法選擇是因為對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認識。過去的自己太貪心了,我兩邊都想要,也因為這樣,而被標籤為「不僧不俗」。可是我並沒能自我肯定,反而一直在自我懷疑中,也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方法和方向而陷入痛苦……

法師也在課堂上分享了一部短片——《Happiness》(by steve cutts),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。記得課堂裡有一名學員表示,他看到片尾中的老鼠被夾在老鼠夾上卻沒有作出反抗而感到訝異。我們不都是如此嗎?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,我深深體會到,一個人想要脫離社會階層和生存模式,是非常困難的。也因為如此,想要在日常生活裡修行的人總會顯得格格不入,更容易感到「孤單寂寞冷」~ 這讓我發現,善知識的重要,還有共修的力量。

聖嚴法師在《牛的印跡》一書說:佛教徒的修行,最基本的是:「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,肯定它,有自知之明,就會有真正的自信。」而出家,就是學習消融自我的一個過程,持戒梵行,從穿著到髮型等小處防微杜漸,修習戒定慧,以出離常、一、主宰的自我中心。

「善哉解脫服,無上福田衣,我今頂戴受,世世不捨離。」捨戒那天,我以為自己這次不會哭了,但是脫下幔衣要交出去的當下,淚水怎麼都止不住,強忍著淚水卻讓雙肩都在抖動。也許,這輩子我沒能出家,但是希望自己能夠發願,持續長養自己的法身慧命,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精進修學。

找到自己人生的著力點,在自身的角色內付出,用自身的能力,為世間添加善因緣,是自覺營帶給我最受用的領悟。法師們的言教和身教,讓我重拾了對學佛的信心。為過去自己的無明嗔恚懺悔,也感恩自己雖然兜兜轉轉了好大一圈,卻一次比一次變得更好、更進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一屆生命自覺營是第21屆,剛好大學時期參加的全國佛教青年社區服務計劃也是第21屆,這兩項都是改變我人生的重要活動。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原來是一种進行式。今年女眾參加者人數剛好是108位,多麼吉祥的數字!非常榮幸自己能夠成為其中一份子。我們這一組組員有來自台灣、香港、澳門和馬來西亞,各有特色,也很有善根,加上兩位嬌小可愛又親切慈悲的輔導法師,讓我感覺自在歡喜。感謝所有成就自覺營的每一位,也感謝協助我、護持我順利參加自覺營的你、妳、還有自己。

第七組

如果有機會,希望你/妳也參加一次生命自覺營。這是我今年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,也是最不後悔的選擇。


第21屆法鼓山生命自覺營

第二十一屆生命自覺營

第七組組員 寬隨 合十

附上文章中所以提到的短片鏈接:

決裂

十幾年前不經意的一句話,她記恨心裡。 今天,爸突然發覺靜七離營日期是24號,而我當初根據海報裡的日期,誤以為23號就能離開,早早已訂了24號的機票,如今車票、火車票甚至飯店都訂了,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提前離營。 原本這只是一件小事,只要我改車票,並且通知主辦方要求提前離營,就解決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