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pril 29, 2025

解決問題

過兩天,又要回他老家了,老問題就像在熱鍋中遇熱的玉米粒,爆開了花。

妳說得對,我們不能一直卡在相同的點,他甚至也說了妳上次說的那句“要能同甘共苦”。

後來,我仔細地想一想,不對。不能因為討好,而一再忽略其中的不對等關係。先說所謂的“共苦”,其實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苦,對方並不覺得,那何來共苦呢?因為觀念上的差異,導致對方覺得我的不配合不僅不解決問題,而且還將問題擴大!所以,我反問對方,在只有我覺得苦的前提下,所以我應該繼續委曲求全,繼續配合到底?難道這就是最好的、僅有的解決方法嗎?再來,所謂的“同甘”,都是一個人自以為是的安排,而另一個人只能配合,這真的是“同甘”嗎?說要解決問題,那為何當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,對方又不高興了呢?到底我們對彼此的期望,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?

一直圍繞著灰色地帶爭吵的我們,其實都不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裡。直到坦誠之後,才豁然開朗。我像一只猛獸,將控訴用理性的方式一一闡述。我不喜歡的是他們家的髒亂,而不是他的父母。我不喜歡他一邊嫌棄自己的父母,甚至惡言相向,轉過頭卻又希望我可以用正常的心態來孝敬、陪伴他的父母。

其實,在我猜對了對方之所以會有矛盾的行為,是因為內心對原生家庭深層的自卑感後,他瞬間從原本扮演救世主的姿態,轉為受害者。我沒有特別想要安慰,也不想繼續控訴,只是一再聲明自己的立場和感受,讓對方知道,我也有選擇的權利,而不應該被連他自己都沒發覺的傳統父權主義給綁架。

既然嫁給了他,尊重彼此的父母家人,這是應該的,也是我做得到的。我不會阻止對方回家,更不會因為對方不跟我回家而不高興。但至於孝敬陪伴自己的父母,怎麼可以寄託在媳婦身上呢?更何況孩子本身都做不到,也不願意做!是要我來彌補你心中的遺憾嗎?我看到了他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即恨又愛的矛盾,我也看到了他的父母用錯的方式來關愛孩子,我告訴他,我這不是埋怨,我是心疼。

另一方面,他也似乎對“吃苦”這件事有很大的迷思。因為自小看著自己的母親吃苦耐勞、辛苦賺錢的模樣,他認為自己的太太也不能過得太爽,一直認為居家辦公的我其實還不夠努力,不思進取。因為父親的柔弱,他媽成了女強人,甚至控制全家人的“一家之主”。家婆如今活到了七十幾歲,還不願意退休,就算兒媳回家也會選擇賺錢而不待在家裡。然後他又很矛盾地認為,既然孩子回來了,母親就應該像個正常媽媽那樣為孩子準備三餐。但是我發現,即便她媽準備了整桌食物,他還是會嫌棄說不想吃,因為難吃。

如今,他仿佛複製了母親的個性,再來將對父親的怨氣發洩在我身上。他一邊埋怨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虧欠,一邊做著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舉動。就算興趣相同,但他對我就像他媽對他那樣,在還沒完全了解之前,就會對我的選擇諸多批評,嗤之以鼻。

一開始,我經常會因為他的語言態度感到受傷,也曾經因為他朋友輕輕的關心問候,眼淚就掉了。那時,他還會說我是“玻璃心”呢!不過漸漸地,我的心仿佛也被錘煉成金剛心,更多的原因是因為,我看透了他偽裝成強者背後的真正原因。

他一直認為,自己要承擔很大的責任,要變強大,才能幫助更多人。但是,他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內心,反而認為我的情緒不穩定。當我告訴他,一個人唯有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,才能對別人付出真正的關愛。就算要我承認自己軟弱,我也沒關係,至少我誠實面對自己,並且一直都以提升自己的理念在生活。一下子是強者,一下子是受害者的心態,反而才是不穩定的。

不要在被戳破的時候,再用原生家庭來當藉口。沒錯,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很大,一個人要很努力、很努力,才能掙脫並且活出自我。但你必須清楚知道,自己的人生自己創造,我們如今已經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,我們得學習摒棄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,這樣才能避免下一代經歷我們所經歷過的痛苦。就算沒下一代,我也不想讓自己在這個家庭裡成為受害者,我不願意。

我們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軟弱吧!直視並且調整,這才是真正的強者,這才是真正地解決問題。

Monday, April 14, 2025

長大。勇氣

有時候我會想,多少女人因為婚姻,而失去了自己?

又有多少個女人,因為婚姻,而誕生了全新的自我?

原本在血液裡流淌的基因,因為婚姻生活,而被迫壓抑甚至扭曲,直到離婚後,才又重新顯現施展。因為愛,女人為家庭做出的犧牲,從生理到心理、環境的改變,實在很大,應該有比男人更大。

結婚後,我一直提醒自己:不要失去自我。

兩個人要在一起生活,方方面面都是需要磨合、學習,是一種挑戰,也非常考驗智慧。

當期盼變成無形的壓力,當口頭的期盼和行為的反差變成自相矛盾,我必須保護自己的內心。

記錄一次我不跟先生回婆家住,自己訂了民宿自己玩的四天三夜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一天從民宿醒來,狀態超好。


第一天從民宿醒來,狀態超好。

仿佛回到20幾歲,一個人義無反顧的背包流浪。

我不希望自已一直停留在長不大的階段,但我也不願失去追尋獨立自主的勇氣。

四月天

不知道為什麼,今天就是想來這裡寫點東西,記錄記錄。

其實剛來台灣,我有重拾寫日記本,奈何覺得還是這裡比較舒服自然。

四月週末,我開始去上課了。班上大約50名同學,分別來自泰國、越南、印尼和馬來西亞,越南人數最多,超過半數。課程只有五堂,每一堂8小時,最後一天教學演示和評估通過後,就能獲取在台灣小學教母國語言的資格。

不得不說,若台灣人本身要當一名正式老師,是需要經歷多個階段的,包含修畢「師資職前教育課程」並取得相關證明、通過教師資格考試、完成教育實習,最終參加教師甄試,才能正式成為教師。所以,新住民語文教學培訓課程,是速成班,也是加入台灣教育體係的黃金機會。

然而,我對教學的興趣沒有很濃厚,但是我喜歡小朋友,加上我對自己的馬來語程度有一定的信心,於是就來了。在班上,我認識了另外5位馬來西亞同鄉:靜姐,在台灣待了30幾年,兩名孩子已經在大學唸書,一位在國中;另一位是40幾歲帶著一位6歲小女兒的玲姐,開著先生的貨車來上課;宏哥,在台灣待了十幾年,全班身材最高大也表現最積極,目前待業中;另一位跟我同樣住龍潭的85年生小君,自稱在大馬曾替OldTown老闆創業初期時打江山,但跟我一樣有駕照不敢開車;最後一位是全班唯一的正牌馬來人哈娜,88年生,跟隨馬來老公定居台灣,也在台灣待了6、7年左右,會說中文,還在台灣考了駕照。

對於我來上課,陳先生是很鼓勵的,他一直希望我能夠很快融入台灣,可以獨立自主(但也可能這只是他那回避型依戀人格在作祟,說來話長,有機會再補充)。第一天下課,陳先生就說自己的車子還在保養,沒能來接我,讓我自己坐公車回去。還好,我在車站等車時,遇見了一位非常善良熱心的女老師,婕安。對方剛好也跟我想搭同一班公車,還會在同一站下車,於是我們就加了好友。她還教我如何看公車時刻表,在我轉車時陪我等車,真是讓人感動不已!

我的確很希望自己可以趕快適應台灣,無論是這裡的天氣、食物、文化或職場等等。偶爾,還是會受到無力感的突擊,但是依然有不放棄的決心。或許年紀越長,也才能體會到,過去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。

有自己的朋友圈,不再一直圍繞著陳先生,是當務之急。感謝他的用心和付出,也明白他之所以苛刻的用心良苦。保有自己的實力和獨立,是自己的護身符。讓自己變成有能力的人,也才能幫助自己和別人。

後記:來台灣差不多半年,經歷了一季冬季,開辦了台灣手機號碼,漸漸有比較踏實的感覺。

解決問題

過兩天,又要回他老家了,老問題就像在熱鍋中遇熱的玉米粒,爆開了花。 妳說得對,我們不能一直卡在相同的點,他甚至也說了妳上次說的那句“要能同甘共苦”。 後來,我仔細地想一想,不對。不能因為討好,而一再忽略其中的不對等關係。先說所謂的“共苦”,其實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苦,對方並不覺得,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