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兩天,又要回他老家了,老問題就像在熱鍋中遇熱的玉米粒,爆開了花。
妳說得對,我們不能一直卡在相同的點,他甚至也說了妳上次說的那句“要能同甘共苦”。
後來,我仔細地想一想,不對。不能因為討好,而一再忽略其中的不對等關係。先說所謂的“共苦”,其實只有我一個人覺得苦,對方並不覺得,那何來共苦呢?因為觀念上的差異,導致對方覺得我的不配合不僅不解決問題,而且還將問題擴大!所以,我反問對方,在只有我覺得苦的前提下,所以我應該繼續委曲求全,繼續配合到底?難道這就是最好的、僅有的解決方法嗎?再來,所謂的“同甘”,都是一個人自以為是的安排,而另一個人只能配合,這真的是“同甘”嗎?說要解決問題,那為何當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,對方又不高興了呢?到底我們對彼此的期望,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?
一直圍繞著灰色地帶爭吵的我們,其實都不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裡。直到坦誠之後,才豁然開朗。我像一只猛獸,將控訴用理性的方式一一闡述。我不喜歡的是他們家的髒亂,而不是他的父母。我不喜歡他一邊嫌棄自己的父母,甚至惡言相向,轉過頭卻又希望我可以用正常的心態來孝敬、陪伴他的父母。
其實,在我猜對了對方之所以會有矛盾的行為,是因為內心對原生家庭深層的自卑感後,他瞬間從原本扮演救世主的姿態,轉為受害者。我沒有特別想要安慰,也不想繼續控訴,只是一再聲明自己的立場和感受,讓對方知道,我也有選擇的權利,而不應該被連他自己都沒發覺的傳統父權主義給綁架。
既然嫁給了他,尊重彼此的父母家人,這是應該的,也是我做得到的。我不會阻止對方回家,更不會因為對方不跟我回家而不高興。但至於孝敬陪伴自己的父母,怎麼可以寄託在媳婦身上呢?更何況孩子本身都做不到,也不願意做!是要我來彌補你心中的遺憾嗎?我看到了他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即恨又愛的矛盾,我也看到了他的父母用錯的方式來關愛孩子,我告訴他,我這不是埋怨,我是心疼。
另一方面,他也似乎對“吃苦”這件事有很大的迷思。因為自小看著自己的母親吃苦耐勞、辛苦賺錢的模樣,他認為自己的太太也不能過得太爽,一直認為居家辦公的我其實還不夠努力,不思進取。因為父親的柔弱,他媽成了女強人,甚至控制全家人的“一家之主”。家婆如今活到了七十幾歲,還不願意退休,就算兒媳回家也會選擇賺錢而不待在家裡。然後他又很矛盾地認為,既然孩子回來了,母親就應該像個正常媽媽那樣為孩子準備三餐。但是我發現,即便她媽準備了整桌食物,他還是會嫌棄說不想吃,因為難吃。
如今,他仿佛複製了母親的個性,再來將對父親的怨氣發洩在我身上。他一邊埋怨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虧欠,一邊做著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舉動。就算興趣相同,但他對我就像他媽對他那樣,在還沒完全了解之前,就會對我的選擇諸多批評,嗤之以鼻。
一開始,我經常會因為他的語言態度感到受傷,也曾經因為他朋友輕輕的關心問候,眼淚就掉了。那時,他還會說我是“玻璃心”呢!不過漸漸地,我的心仿佛也被錘煉成金剛心,更多的原因是因為,我看透了他偽裝成強者背後的真正原因。
他一直認為,自己要承擔很大的責任,要變強大,才能幫助更多人。但是,他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內心,反而認為我的情緒不穩定。當我告訴他,一個人唯有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,才能對別人付出真正的關愛。就算要我承認自己軟弱,我也沒關係,至少我誠實面對自己,並且一直都以提升自己的理念在生活。一下子是強者,一下子是受害者的心態,反而才是不穩定的。
不要在被戳破的時候,再用原生家庭來當藉口。沒錯,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很大,一個人要很努力、很努力,才能掙脫並且活出自我。但你必須清楚知道,自己的人生自己創造,我們如今已經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,我們得學習摒棄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,這樣才能避免下一代經歷我們所經歷過的痛苦。就算沒下一代,我也不想讓自己在這個家庭裡成為受害者,我不願意。
我們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軟弱吧!直視並且調整,這才是真正的強者,這才是真正地解決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