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為什麼,今天就是想來這裡寫點東西,記錄記錄。
其實剛來台灣,我有重拾寫日記本,奈何覺得還是這裡比較舒服自然。
四月週末,我開始去上課了。班上大約50名同學,分別來自泰國、越南、印尼和馬來西亞,越南人數最多,超過半數。課程只有五堂,每一堂8小時,最後一天教學演示和評估通過後,就能獲取在台灣小學教母國語言的資格。
不得不說,若台灣人本身要當一名正式老師,是需要經歷多個階段的,包含修畢「師資職前教育課程」並取得相關證明、通過教師資格考試、完成教育實習,最終參加教師甄試,才能正式成為教師。所以,新住民語文教學培訓課程,是速成班,也是加入台灣教育體係的黃金機會。
然而,我對教學的興趣沒有很濃厚,但是我喜歡小朋友,加上我對自己的馬來語程度有一定的信心,於是就來了。在班上,我認識了另外5位馬來西亞同鄉:靜姐,在台灣待了30幾年,兩名孩子已經在大學唸書,一位在國中;另一位是40幾歲帶著一位6歲小女兒的玲姐,開著先生的貨車來上課;宏哥,在台灣待了十幾年,全班身材最高大也表現最積極,目前待業中;另一位跟我同樣住龍潭的85年生小君,自稱在大馬曾替OldTown老闆創業初期時打江山,但跟我一樣有駕照不敢開車;最後一位是全班唯一的正牌馬來人哈娜,88年生,跟隨馬來老公定居台灣,也在台灣待了6、7年左右,會說中文,還在台灣考了駕照。
對於我來上課,陳先生是很鼓勵的,他一直希望我能夠很快融入台灣,可以獨立自主(但也可能這只是他那回避型依戀人格在作祟,說來話長,有機會再補充)。第一天下課,陳先生就說自己的車子還在保養,沒能來接我,讓我自己坐公車回去。還好,我在車站等車時,遇見了一位非常善良熱心的女老師,婕安。對方剛好也跟我想搭同一班公車,還會在同一站下車,於是我們就加了好友。她還教我如何看公車時刻表,在我轉車時陪我等車,真是讓人感動不已!
我的確很希望自己可以趕快適應台灣,無論是這裡的天氣、食物、文化或職場等等。偶爾,還是會受到無力感的突擊,但是依然有不放棄的決心。或許年紀越長,也才能體會到,過去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。
有自己的朋友圈,不再一直圍繞著陳先生,是當務之急。感謝他的用心和付出,也明白他之所以苛刻的用心良苦。保有自己的實力和獨立,是自己的護身符。讓自己變成有能力的人,也才能幫助自己和別人。
後記:來台灣差不多半年,經歷了一季冬季,開辦了台灣手機號碼,漸漸有比較踏實的感覺。